凡事过去,皆为序章。(What’s past is prologue.)
斜杠青年
历程
万事开头难,2013年,系统学习了 Java 开发,并进入郑州的一家云计算公司,开始接触 Linux、Exsi、OpenStack、Python。参与 Exsi、OpenStack 相关研发工作,那时学习的都是一些最新的技术,为自己未来 5~10 年奠定了技术基础,现在想想实属荣幸。
14 下半年,Docker 即将 GA,系统学习了如何使用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15 年辗转来到了上海,在一家做安全的公司,继续从事云计算相关工作。那时候 Ceph 很火,而以 OpenStack 为代表云计算的需要高可用的存储技术,Ceph 无疑称为了最佳选择。但 OpenStack 对接 Ceph 还不是很成熟,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均是在做 OpenStack 对接 Ceph 的相关开发,涉及到 Cinder、Glance、libvert 等模块,也是在这个时候,对 OpenStack 的各个模块也做了系统的学习。该年底,Ceph 社区上海首次步道,有幸代表公司分享 OpenStack 和 Ceph 集成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。
再后来,参与基于 OpenStack 开发了很对组件(类 OpenStack 组件)做云安全的底层调度平台。多年后在回忆起,当时的很多思想还是很先进的。
17 年开始做监控、OpenStack CI 等,参与了 OpenStack 的升级等工作。有幸对 Kubernetes 进行了解。期间,获得了腾讯蓝鲸的开发、运维双认证,开起来自动化运维的新世界。
此时,OpenStack 已经很稳定,基本不需要太多的投入。开始从事云周边的研究,如 Kubernetes、CDN、DPDK 等。
随着计算机,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,算力在部分场景中,由一虚多像多虚一转化,传统的虚拟化和云计算已经不能满足器需求。于是开始研究超算、智算相关的技术。
作为开发人员、算法时刻不敢懈怠,有时间到 leetcode 刷刷题还是很惬意的。
自称是 NoStack 攻城狮,学了很多开发语音。现在觉得各种开发语言只是一种规则而已,按照各自的编译规则运行。
在云原生时代,Golang 无疑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,于是自学 Golang 并写了一些 Golang 的开源项目。
规划
- 2022~2027 年,继续从事云计算、云原生相关的工作(技术+技术管理方向),特别是云原生。工作中,做性能优化时,时常发现 Linux Kernel 十分的优秀,也是性能的瓶颈,要学习 Linux Kernel 的运行原理。
博客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博客是自己工作、学习的总结。最早在读大学期间就有写博客的习惯,前期也转载了部分互联网上优秀的文章(在此表示感谢),后面以自己写为主,初算下也有十多年的光景。该站点每天大约有 300+ IP 的访问,也算是为中国互联网做了一些绵薄之力。
技术的更新换代属实太快,一不留神就落伍了。写作的平台也是一波三折,和蚂蚁搬家似的,但蚂蚁为什么要经常的搬家呢?
最早(大概在2011年)就在谢先斌_新浪博客写,主要是大学学习的一些计算机技术,包括C、C++、Java、Powerbuilder和数据建模相关的内容。但苦于广告确实太多。
大约从2014年开始,发现 Github 推出的 Jekyll 使用 Markdown 编写博客,对技术人员来书写博客比较方便,于是开在使用 Jekyll 写博客,并开发一套自己喜欢的博客框架(jekyll-bootstrap-x)。Jekyll 使用 Ruby 编写,每次迭代版本都有自己做 Ruby 的包,依赖问题繁杂。
2018年五一期间,发现了使用 Golang 编写的 Hugo,初步体验就一个字:快
,三百多篇博客,10s钟就可以渲染完成。且当时媳妇需要考证,经常陪她上自习,闲来无事,于是将博客管架使用 Hugo 重新(hugo-bootstrap-x),就是当前的版本。并提供了jekyll2hugo将旧的博客转化为新的框架。
为了提高博客所见即所得的目标,于是总结了 基于Github Action自动发布git代码到CDN,让自己博客的每一次 Push 都能在一分钟内发布到 Aliyun OSS(CDN 的源)。
博客的迁移为了找到更适合的写作平台,正如蚂蚁因食物等原因在搬家中不断的壮大。
博客把工作
、学习
和 生活
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,见证了我各方面的成长与进步。期望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带来更好的文章。
开源项目
非著(实)名(用)开源项目:
联系方式